《空气中弥漫着奇观》刻画工厂外停满的轿车,与走路的女工背影形成对比。(受访者提供)
新加坡艺术家对早期女性劳工的描绘,似乎停留在红头巾(三水婆),之后的女工呢?年青画家沈家琪(35岁)最新个展“时过境迁”(Dioramas of Industry)试图补白,其十几张胶彩系列聚焦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加坡迈向工业化时期,众多工厂与产业中女工的身影。
沈家琪接受《联合早报》访问时说,以前的创作以知名的建筑物与景观为主,后来好奇这些地方发生过的人、物、事,开始取材女工,于是第一次发展出这个主题个展。最近社媒出现女工阶层隐伏的精神压力的讨论,让她意识到新加坡的女工队伍比东南亚其他国家更早出现,且非常壮大。她说:“多亏了她们,我们这一代才得以实现性别平等,女性心态没那么被动,也为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。”
在裕廊成长的沈家琪,生活周围不乏女工。她中学毕业后,曾在摩托罗拉工厂打工,接触到女工群体。1950年的统计显示,每七名新加坡女性中有一名出外挣钱;到了1960年,每三名女性就有一名工作。沈家琪观察说,女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为一种“品牌”,她们衣着更时髦、更具经济能力,同时也挣扎于兼顾女儿、母亲、妻子的多重社会角色。
画家沈家琪用令人愉悦的丰富色彩与意象,激发观看者对社会课题的兴趣。(受访者提供)
沈家琪考获南洋艺术学院纯美术文凭、拉萨尔艺术学院—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纯美术硕士,曾任中学美术老师八年,2021年起全职作画。她深入研究历史文献、国家档案馆的照片和叙述资料,重构当年辛劳忙碌的女工身影。那时新加坡被官宣为创业投资热点,每星期有一家新工厂开幕,新闻照显示,乘坐外国进口轿车的部长主持开幕。沈家琪在《空气中弥漫着奇观》刻画了工厂外停满的各型轿车,与一位撑伞走路的女工背影形成对比。《褪色的狂欢》显示了开幕礼狂欢的短暂,工作才是正经事,庆典饰品被丢弃,荒草占据了轿车与工厂外的空地。
《我们只有边走边知道》是全展唯一正面刻画女工形象的作品,不过女工还是低着头,没有正面镜头,在参观工厂的部长和媒体的目光下,她们表演日常工作,假装外人不存在,实则精心做了高耸的发髻,穿戴漂亮。女工成为官宣生产力的象征,《合规的节奏》呈现生产线上的两排女工背影,隐喻遵守纪律而沉默无声的劳动大军,重叠金假发广告。沈家琪说,Regency假发厂看中女工的效率才投资设厂。
在《一碗又一碗》中,女工在Starlite陶瓷工厂制作一个又一个公鸡碗。女工是最早接触机械的群体,最初或有恐惧,但为了生存,学着与象征进步的机器相处。《在它们安静的嗡嗡声中》的创作灵感启发自本地第一个组装黑白电视的视特朗(Setron)工厂,画面中陈列着一台台电视机。《天亮了》突出在机器前操劳的夜班女工迎来日出的场景。工厂为提高产能,采取两轮甚至三轮班制,宣扬女工上夜班可以在白天照顾家庭,日夜不休。
沈家琪说,政府发现低廉的工业劳动力无法承担交通成本,开始在裕廊、女皇镇等工厂附近建设公共组屋,方便上班。《黎明之城》根据1965年裕廊工业区冒出的第一座组屋的新闻照为基础,想象漂浮的岛屿与填土之前的荒凉乡村形成对比,以印象派与超现实的笔触营造山水画境。
回忆总是蒙上美好的色彩,沈家琪的女工系列运用令人愉悦的丰富色彩与意象,尤其是笼罩着黄昏氛围的橘色,激发观看者对社会课题的兴趣。这是她的第五次个展,其作品曾在伦敦、北京和雅加达展出,2021年获得大华银行绘画大赛新晋艺术家优秀奖。
展览从即日起至8月3日星期二至六中午12时至晚上7时,在Cuturi画廊(61 Aliwal Street S199937)举行。
《一碗又一碗》隐喻陶瓷工厂内严守纪律而沉默无声的劳动大军。(受访者提供)
《在它们安静的嗡嗡声中》受启发于本地第一个组装黑白电视的视特朗工厂。(受访者提供)
《合规的节奏》呈现生产线上的两排女工背影,重叠金假发广告。(受访者提供)
《我们只有边走边知道》刻画女工在部长参观工厂时,精心打扮,低头表演日常工作。(受访者提供)